十大巨型海洋生物
巨型海洋生物有哪些?哪些能排进前10名?
【987排行榜结果简述】根据网友评选、第三方报告等大数据(截止至2021年十二月数据)分析得出,姥鲨、大王乌贼、鲸鲨、虎鲨、狮鬃水母、太平洋巨型章鱼、公牛真鲨、翻车鱼、蓝鲸、巨齿鲨入选了巨型海洋生物的前十名,其中蓝鲸、公牛真鲨、狮鬃水母被网友评为十大巨型海洋生物中的前三,具体十大排名信息如下:
TOP1 蓝鲸
蓝鲸(学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须鲸科、须鲸属的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共有4个亚种。蓝鲸被认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动物,长可达33米,重达181吨。蓝鲸的身躯瘦长,背部是青灰色的,不过在水中看起来有时颜色会比较淡。蓝鲸的鳍肢长3-4米。上方为灰色,窄边白色。下方全白。头部和尾鳍一般为灰色。但是背部,有时还有鳍肢通常是杂色的。
与其他须鲸一样,蓝鲸主要以小型的甲壳类(例如磷虾)与小型鱼类为食,有时也包括鱿鱼。通常蓝鲸白天需要在超过100米深度的海域来觅食,在夜晚才能到水面觅食。蓝鲸在晚秋开始交配,并一直持续到冬末 ,雌鲸通常2-3年生产一次,在经过10-12个月的妊娠期后,一般会在冬初产下幼鲸。四大洋均有分布。
TOP2 公牛真鲨
公牛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leucas)是真鲨科、真鲨属的一种鲨鱼。体呈纺锤型,躯干粗大。头宽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端非常宽圆而短。眼圆,瞬膜发达。前鼻瓣呈宽三角形;无口鼻沟或触须。口裂弧形,口闭时上下颌紧合,不露齿;上颌齿侧扁而宽,边缘具细锯齿,齿尖直立或略外斜,无小齿尖;下颌齿较窄而直立或稍颌斜,边缘具锯齿,近基底则平滑。喷水孔缺如。背鳍2个,背鳍间无隆脊,第一背鳍宽大,起点与胸鳍基底后方相对,后缘凹入,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在臀鳍起点之前或相对,后缘入凹,后角尖突;胸鳍大型,镰刀形,后缘凹入,外角钝尖,内角钝圆,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尾鳍宽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钝尖。体背侧暗灰色,腹侧灰白;各鳍尖暗色。
栖息于沿岸、海湾、河口、河川或湖泊的大型鲨鱼。该种是唯一能深入淡水河川,甚至湖泊生活的鲨类,但同时也是3种对人们最具危险的鲨类之一(另两种为鼬鲨及噬人鲨)。捕食猎物的速度快,主要以硬骨鱼类为食,亦掠食其它鲨鱼、甲壳类、头足类、海胆、海蛇、海龟,甚至垃圾等。分布于印度洋西岸、北海沿海、太平洋,大西洋南北纬40°之间。在中国分布于台湾东北及东部海域。
TOP3 狮鬃水母
霞水母科霞水母属动物
狮鬃水母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水母之一,其伞形躯体可达两米,触手有八组,最多有150条,可长逾35米。它主要生长于较冷的海域,包括北极海、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等海域,极少生长在低于北纬四十二度的地区。在澳洲、新西兰海域也有类似种类的水母。狮鬃水母是一种能致人死亡的生物。
鲸鲨(学名:rhincodon typus ):是鲸鲨科、鲸鲨属的鲨鱼。鲸鲨仅1科1属1种。身体庞大,全长可达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体表散布淡色斑点与纵横交错的淡色带,有如棋盘。鼻孔位于上唇的两侧,出现于口内。牙多而细小,排成多行。鳃裂5对,鳃裂极大,几乎达身体的背缘与腹缘,最后1对鳃裂位于胸鳍基部的前方。背鳍2个,无棘,第1背鳍位在腹鳍前方,有臀鳍。尾柄具侧棱,尾鳍呈新月形,下叶短于上叶。如鲸鲨,有二背鳍,大小不同,胸鳍大,位于第三对鳃裂下,腹鳍小,尾鳍叉型,口宽,端位,鳃耙如海绵状。
属大洋性鱼类。食大量浮游生物和小型鱼类。主要分布于各热带和温带海区,中国各海区夏、秋季节都有分布。性情温和。由于大量捕杀,数量锐减。
大王乌贼也叫大王鱿,它们主要生活在200-400米的海底,体长可达13米,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为食,虽然它们体型巨大,但却还是改变不来了被抹香鲸捕食的命运。
鼠鲨目姥鲨科动物
姥鲨(学名:cetorhinus maximus)是姥鲨科、姥鲨属大洋性大型鲨鱼。体呈纺锤型,躯干较粗壮。头大,略侧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尾柄具侧突。吻短而圆突。眼略小,圆形,无瞬膜。前鼻瓣短呈圆形;无口鼻沟或触须。口裂宽,广弧形,下颌短,口闭时不露齿;颌齿小向多,有形,边缘光滑,齿头向后,无小齿尖,4-7列在使用,每侧每行100余个。喷水孔微小。鳃孔5个,很宽,由背上侧延伸至腹面;鳃耙细长密列。背鳍2个,第一背鳍大而略呈等边三角形,起点于胸鳍及腹鳍间,后缘凹入,上角略尖圆,下角微尖突;第二背鳍颇小,起点在腹鳍后端之后,后缘凹入,上角尖圆,下角微尖突;胸鳍宽大型,镰刀状,后缘微凹入,外角钝圆,内角钝圆;尾鳍叉形,尾椎轴稍上扬,上尾叉较长大,近尾端处有一缺刻,下尾叉较短小。体背侧灰褐色;腹侧白色。
姥鲨是仅次于鲸鲨的世界第二大滤食鲨。栖息于外海之大陆棚及岛棚水域,但时常会出现于岸边、潮间带外围、或内湾。通常1-3尾或多达百尾成群在水表面缓慢的巡游,背鳍会露出水面,或翻身晒腹。滤食性,以浮游无脊椎动物、小鱼或鱼卵为食。具有季节性洄游习性。可能为卵胎生。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澳大利亚南部海域,东太平洋之北美洲及南美洲沿岸海域,大西洋西北部、北部及东北部海域,冰岛、挪威海域均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台湾东北部海域。
太平洋巨型章鱼是已知体型最大的章鱼,一般周长只有5-6米,体重50公斤。它们的寿命约为4年,雌性和雄性都会在产卵后不久死去。
鼬鲨(学名:galeocerdo cuvier)是真鲨科、鼬鲨属的一种鲨鱼。体呈纺锤型,躯干相当粗壮。头宽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短而宽圆。眼近圆形,瞬膜发达。前鼻瓣短而呈三角形;唇沟很长,上唇沟几达下唇沟之两倍长而接近眼之前角。口裂宽,深弧形,口闭时上下颌紧合,不露齿;上下颌齿同型,宽扁斜三角形,边缘具明显锯齿,齿尖明显外斜,外缘有一凹刻,凹刻下方具3-6小齿尖,小齿尖之外缘亦具明显锯齿。喷水孔裂缝状,中小型。背鳍2个,背鳍间存在明显的隆脊;尾柄隆脊不高,第一背鳍宽大,起点与胸鳍内角相对,后缘凹入,上角钝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在臀鳍起点之前,后缘入凹,后角尖突;胸鳍中大型,镰刀形,后缘凹入,外角钝圆,内角钝圆,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尾鳍宽长,尾椎轴上扬,上叶位于近尾端,下叶前部显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扁三角形微突出,与上叶分隔处亦具缺刻,尾端尖突。体背侧灰褐色或青褐色;腹侧白色。体侧和鳍上具不规则褐色斑点,连成许多纵行及横行条纹。
鼬鲨属热带和暖温带沿岸上层大型凶猛鲨,常近河口、港湾活动;夜行性,夜晚至浅水区摄食,白天至深水。性凶猛且贪婪,掠食海洋中的硬骨鱼类、其它鲨鱼、魟、海洋哺乳类、海龟、海鸟等。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南北纬40°之间。在中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台湾东北和西南海域、南海。
翻车鱼(学名:mola mola)是翻车鲀科、翻车鲀属大型大洋性鱼类。体高而侧扁,呈卵圆形,无尾柄。头高而侧扁。眼小,上侧位,眼间隔突起。吻圆钝。口小,端位;上下颌各具一喙状齿板,无中央缝。鳃孔小,位于胸鳍基底前方。体和鳍均粗糙,具棘状或粒状突起;无侧线。背鳍高大呈镰刀形;臀鳍与背鳍同形且相对;背鳍与臀鳍鳍条向后延伸至体末端相连而形成一圆形假尾鳍或称舵鳍;无腹鳍;胸鳍短小,圆形,胸鳍基部横行,并不垂直;尾鳍消失。体背侧灰褐色,腹侧银灰色;体侧带细小斑点。各鳍灰褐色。 翻车鲀为大型大洋性鱼类,栖息于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也见于温带或寒带海洋。单独或成对游泳,有时十余尾成群,小个体鱼较活泼,常跃出水面,大个体鱼行动迟缓,常侧卧于水面,或背鳍露出水面,也能潜入百余米深水中。摄食海藻、软体动物、水母、浮游甲壳类及小鱼等。分布于全世界各热带及温带暖水域海域。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偶尔在黄渤海也有出现,在中国台湾省南部、东北部及东部海域也有分布。
生物 、动物
巨齿鲨(megalodon),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大牙齿”。这种鲨鱼平均14米长、40吨重。已发现的巨齿鲨的部分椎骨化石与大白鲨相比大很多,推测它的最大身长范围是18米, 体重50~70吨,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掠食者之一,同时也是最大的鱼类,但没有发现完整的脊椎骨骼化石证明其推测。巨齿鲨也许是地球历史上已发现的咬合力最强的生物,最大咬合力推测为20吨左右,其口腔撕咬力量超过了霸王龙,可以很轻松咬碎鲸鱼的肋骨。生活在15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到26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是其生存年代的海洋顶级掠食者。它们被很多古生物学家誉为地球史上最强悍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