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榜上有名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为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伟大气质的象征。
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瞬间,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之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
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
2021年12月1日之后,东汉铜奔马将于每年5月1日至10月15日在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展出,其余时间在库房维护保养。
上榜理由:
马踏飞燕又被称为东汉铜奔马,是于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市雷台汉墓的国家级文物,这个造型精美、铜奔马呈疾足奔驰状的青铜器目前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中,被列为征管之宝,并在2002年被列为禁止出国展览珍贵文物。
上榜理由:
马踏飞燕又被称为马超龙雀,是于1969年出土在甘肃武威市雷台汉墓的国宝级文物,整个青铜器造型为呈疾足奔驰状的奔马,整个青铜器在铸造时准确掌握了力学平衡原理,完美的体现了东汉时期的卓越工艺技术水平。
上榜理由:
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马踏飞燕,相信很多人都见到过,因为马踏飞燕现在是我国旅游城市的标志,每个旅游城市都有一个马踏飞燕的雕塑。
上榜理由:
马踏飞燕这件珍贵的文物于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是东汉时期的青铜器,目前被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是中国最值钱的十大文物之一,1986年的时候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上榜理由: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是东汉青铜器,1969年在甘肃省武威雷台墓出土。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