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榜上有名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 ),字玄成,下曲阳县人。 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魏徵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并说服李密旧部李勣献地归唐。后授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谏议大夫,奉命安抚河北的前太子、齐王旧部。贞观元年(627年),升授尚书左丞。贞观三年(629年),迁为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贞观七年(633年),改任侍中,负责门下省事务。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封郑国公。他多次直言进谏,推行王道。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 随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魏徵曾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后世辑存有《魏郑公集》 。
(概述内图片来源 )
上榜理由:
唐太宗李世民把魏征比作镜子,因为魏征敢于谏言,并且还特别喜欢说李世民一些缺点,李世民知人善用,也非常信任魏征。
上榜理由:
生卒年:580年—643年2月11日
上榜理由:辅佐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
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诤臣,在太宗年间成为宰相。当时魏征善于指出他人的不是,甚至于直接向皇帝提出建议,他成功辅佐唐太宗一起创建了“贞观之治”。
上榜理由:
去世时间:贞观十七年
称号:郑国公
主要成就:凌烟阁24功臣之一,知名谏臣
魏征,河北巨鹿人,最初本是李世民兄弟的谋士,后在玄武门事变后,被其收为己用,魏征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直言谏臣,丝毫不畏皇帝的威严,性格果断直接,凡是对国家不利的,他都不会退让,在贞观年间曾上奏200多条谏言,对于贞观之治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
上榜理由:
魏征是唐朝贞观年间的重要官员,他总之敢于直谏,甚至不惜惹怒唐太宗。另一方面,魏征也是位非常清廉的官员,其死后甚至没有多余的钱财下葬。足以入选历史上的十大清官排行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