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吸血昆虫
吸血昆虫有哪些?哪些能排进前10名?
【987排行榜结果简述】根据网友评选、第三方报告等大数据(截止至2021年二月数据)分析得出,牛虻、臭虫、舌蝇、吸血蠓、蛾蚋、锥蝽、白蛉、吸血蛾、蚊子、蜱虫入选了吸血昆虫的前十名,其中锥蝽、蚊子、蜱虫被网友评为十大吸血昆虫中的前三,具体十大排名信息如下:
TOP1 锥蝽
锥蝽(triatomine),半翅目异翅亚目猎蝽科锥蝽亚科昆虫的通称,因头狭长似锥而得名。其中家居吸血种类是传播美洲锥虫病的主要媒介。
锥蝽是一种昆虫,在广州俗称“木虱王”,因头部狭长似锥而得名。成虫体长25毫米左右,呈椭圆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侧缘有红或黄斑。锥蝽的若虫和成虫均吸食人血,它们专门叮咬人的面部,喜欢寻找皮肤较薄的区域下口,同时也会叮咬其它部位。
TOP2 蚊子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动物
蚊(mosquito)属于双翅目(diptera)、蚊科(culicidae),又称“蚊子”,是最重要的医学昆虫类群。蚊分布很广,种类很多,迄今为止全世界已记录蚊虫共3亚科(巨蚊亚科、按蚊亚科、库蚊亚科),35属,3600多种和亚种。中国已发现370余种,其中按蚊、库蚊、伊蚊3个属的蚊种超过半数。
TOP3 蜱虫
蛛形纲动物
蜱(pí)虫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仅存于欧洲)。中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吸血蛾,鳞翅目异角亚目动物,飞蛾的一种。 吸血蛾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欧洲也有分布,通体为灰黑色,体型不大,只有几厘米长,与其他飞蛾没什么太大区别。大多数飞蛾喜吸食无机盐含量高的液体,比如盐水、汗、尿、粪便浸出液等,但吸血蛾喜吸食动物的血液,并且会主动攻击猎物,吸食血液。
属性:蠓科
吸血蠓,这种昆虫的种类很多,并且根据不同的种类,还分出了不同的吸血对像,有的虫子喜欢吸人的血,而有的种类又比较喜欢吸动物的血,它们对血的要求非常高,有的只吸哺乳动物的血。
异翅亚目昆虫
臭虫,又称壁虱、木虱、床虱、扁螂等。属昆虫纲,半翅目,臭虫科、臭虫属,是半翅目昆虫中具有医学重要性的一个群类 。为不完全变态昆虫 。体扁,腹部宽,卵圆形,红褐色,无单眼。触角4节。喙3节,藏于头下沟内。翅退化,仅保留前翅革片的残痕。跗节3节。吸食恒温动物的血液,夜出性,白天藏于缝隙中。
根据报道,全世界有臭虫74种,但绝大多数寄生于蝙蝠和鸟,与人类有关的种类较少。 我国有2种: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分布于长江、黄河流域一带,属世界性种;热带臭虫c. hemipterus分布于华南、台湾及热带地区。
臭虫长有一对臭腺能分泌一种异常臭液,有防御天敌和促进交配之用,臭虫爬过的地方可留下难闻的臭味,故名臭虫。
近10多年来,臭虫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亚洲等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重新出现。我国部分地区也日趋常见,有广泛发生的风险。大多数人被臭虫叮咬后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等免疫反应症状。臭虫侵扰会引起焦虑和失眠。虽尚未有臭虫传播疾病的报道,但在臭虫体内检测到了与人类疾病相关的病菌。
毛蛉科动物
白蛉属双翅目、长角亚目、白蛉科,除叮人吸血外,其在中国传播内脏利什曼病。此病的病原体为杜氏利什曼原虫,而白蛉为传播媒介。它是一类体小多毛的吸血昆虫,成虫体长 1.5-4mm,呈灰黄色,全身密被细毛。全世界已知500多种,中国已报告近40种,重要种类有中华白蛉指名亚种和中华白蛉长管亚种等。
双翅目蛾蚋科动物
蛾蚋(é ruì )科又称蛾蠓科、毛蠓科,俗称蛾蝇。是微小型多毛或鳞毛的双翅目昆虫,包括吸血的白蛉和室内常见的蛾蚋等重要卫生害虫。幼虫多生活在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往往是含氧低的地方),包括浴缸、洗手盘等,是浴室常见的滋扰性害虫。
昆虫纲动物
舌蝇,亦译螫螫蝇。英文名:tsetse fly。 双翅目(diptera)蝇科(muscidae)舌蝇属(glossina)非洲吸血昆虫,约21种,能传播人类的睡眠病以及家畜的类似疾病——非洲锥虫病。舌蝇以人类、家畜及野生猎物的血为食。分布广泛,多栖于人类聚居地及撒哈拉以南某些地区的农业地带。在非洲大陆.舌蝇从不叮斑马,一旦被舌蝇叮咬.就可能染上“昏睡病”——发烧、疼痛、神经紊乱,直至死亡。
牛虻 ,虻的俗称,状似蝇而稍大,雌虫刺吸牛等牲畜的血液,危害家畜。为中型到大型的种类,强壮而有软毛,通常称为牛虻。概形灰黑,粗壮,呈长卵形。体长约19毫米,宽约6毫米。大型虻体长达40毫米,较少见。头阔、呈半球形,两侧复眼大,口器刺吸式,触角三节,短。胸部背板及小盾片灰色。体多被黑色软毛及灰白粉质物。一对前翅发达,透明膜质,翅脉棕色;后翅退化成平衡棒,黄色。腹横节状,端部弧形;具六足,粗壮。7—9月成虫,善远距飞翔,多见于郊野及牲畜聚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