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濒危鸟类
濒危鸟类有哪些?哪些能排进前10名?
【987排行榜结果简述】根据网友评选、第三方报告等大数据(截止至2022年三月数据)分析得出,黄腹角雉、林斑小鸮、西伯利亚鹤、白腹鹭、瓦岛管舌雀、丹顶鹤、黑鹳、白腹军舰鸟、南亚鸨、朱鹮入选了濒危鸟类的前十名,其中黑鹳、朱鹮、黄腹角雉被网友评为十大濒危鸟类中的前三,具体十大排名信息如下:
TOP1 黑鹳
黑鹳(学名:ciconia nigra):是鹳科、鹳属动物。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成鸟的体长为1-1.2米,体重2-3千克;嘴长而粗壮,头、颈、脚均甚长,嘴和脚红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种颜色。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飞时头颈伸直。因数量稀少,被比喻为鸟类中的“大熊猫"。
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有沿用旧巢的习性。繁殖期4-7月,营巢于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地方。黑鹳大多数是迁徙鸟类,只有在西班牙为留鸟,仅有少数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到非洲西部越冬,此外在南非繁殖的种群也不迁徙,仅在繁殖期后向周围地区扩散游荡。是白俄罗斯的国鸟。
TOP2 朱鹮
朱鹮(学名:nipponia nippon):是鹮科、朱鹮属的鸟类动物,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体重1400-1885克,体长68-79厘米。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繁殖期时用喙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羽毛上,使其变成灰黑色。
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由双亲孵化及育雏,孵化期约30天,40天离巢,性成熟为3岁,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
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通过科学家的努力,人工繁殖,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由1981年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2021年5月的7000余只。
TOP3 黄腹角雉
黄腹角雉(学名:tragopan caboti):是鸟纲、雉科中国特产的一种鸟类。体长约50-65厘米。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头顶黑色,具黑色与栗红色羽冠。飞羽黑褐带棕黄斑。下体几纯棕黄,因腹部羽毛呈皮黄色,故名“黄腹角雉”。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及翠蓝色肉角,于发情时向雌鸟展示。雌鸟通体大都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细纹,上体散有黑斑,下体多有白斑。
主要栖息于海拔800-1400米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中。性好隐蔽,善于奔走,常在茂密的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非迫不得已,一般不起飞。常成5-9只的小群活动。主要以蕨类及植物的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如白蚁和毛虫等少量动物性食物,尤其是繁殖季节。影响种群发展因素主要是窝卵数小,孵化率低,天敌(青鼬、松鸦、豹猫)危害严重,加之森林砍伐、生境丧失和盗猎等人为干扰,使黄腹角雉的分布区愈来愈缩小,种群数量亦不断下降。主要分布于中国浙江,在福建、广东、湖南、江西亦有分布。
丹顶鹤(学名:grus japonensis):是鹤科、鹤属的一种大型涉禽,体长120-160厘米。颈、脚较长,通体大多白色,头顶鲜红色,喉和颈黑色,耳至头枕白色,脚黑色,站立时颈、尾部飞羽和脚黑色,头顶红色,其余全为白色;飞翔时仅次级和三级飞羽以及颈、脚黑色,其余全白色,特征极明显,极易识别。幼鸟头、颈棕褐色,体羽白色而缀栗色。
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甚至100多只。但活动时仍在一定区域内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夜间多栖息于四周环水的浅滩上或苇塘边,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蝌蚪、沙蚕、蛤蜊、钉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茎、叶、块根、球茎和果实为食。分布于中国东北,蒙古东部,俄罗斯乌苏里江东岸,朝鲜,韩国和日本北海道。
南亚鸨(学名:houbaropsis bengalensis):是鸟纲、鸨科的大型陆栖鸟类。雄鸟体长64厘米,雌鸟体长68厘米,雄鸟体重1250-1700克,雌鸟体重1700-2250克。体型粗壮,颈部及脚都很长,身体呈褐色及白色。雄鸟及雌鸟外观上相似,但雄鸟的毛色呈较深的沙黄色。头顶黑色,有羽冠。雌鸟较雄鸟体型略小,头及颈都不是纯白色,未必有胸部斑纹。头平扁,颈长,颈椎16-18节。雄鸟的颈有特殊的皮下膨胀组织。嘴粗壮,端部侧扁,基部宽,嘴峰有脊并略下弯,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时,嘴和身体均呈水平状,而颈垂直向上。翅长而宽,飞行有力而持久,仅在降落时滑翔。
喜欢温暖干燥开阔草原和草地、农田、灌木丛等,能适应无水环境,但降雨常决定其繁殖的时间和场所。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的叶、嫩芽和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和蜥蜴、蛙、雏鸟、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主要分布于越南、柬埔寨、印度和尼泊尔。
管舌鸟科动物
瓦岛管舌雀(paroreomyza maculata )是欧胡岛的一种细小管舌鸟。它们呈褐黄色,喙细小而呈蓝色。它们约4吋长,尾巴细小但有色彩鲜艳的羽毛。它们主要吃藏身在树皮下的无脊椎动物,利用其喙来撕开树皮及特有的舌头来吃昆虫。
白鹤(学名:grus leucogeranus):是大型涉禽,略小于丹顶鹤,略大于白鹭,体长130-140厘米。站立时通体白色,胸和前额鲜红色,嘴和脚暗红色;飞翔时,翅尖黑色,其余羽毛白色。虹膜棕黄色,嘴、脚暗红色。2龄脚变红色,3龄嘴亦变为红色。
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草地、苔原沼泽和大的湖泊岩边及浅水沼泽地带。常单独、成对和成家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节则常常集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特别是在迁徙中途停息站和越冬地常集成大群。主要以苦草、眼子菜、苔草、荸荠等植物的茎和块根为食,也吃水生植物的叶、嫩芽和少量蚌、螺、软体动物、昆虫、甲壳动物等动物性食物。分布于中国、印度、伊朗、阿富汗和日本等地。
2019年9月28日,江西省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闭会,会议表决通过了《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确定白鹤为江西省“省鸟”的决定》决定为白鹤为江西省省鸟。
白腹军舰鸟(学名:fregata andrewsi)是鹈形目军舰鸟科的鸟类。全长约95厘米。为大型热带鸟类,喉部有喉囊,用以暂时贮存所捕食的鱼类。上体黑色,具绿色光泽。喉、颈、胸黑色,具紫色光泽。腹白。嘴黑,喉囊红色。雌鸟和雄相似,但胸和腹白,嘴玫瑰色。数量很稀少,估计全世界的总数尚不足1600对。热带海洋鸟类,飞翔极为迅捷和灵巧,不善陆行,也不善于游泳。取食主要在空中进行,捕食时,能贴在水面上飞行,追逐漂浮在水面上或飞出水面的鱼类。
鸟纲鹭科鹭属鸟类
白腹鹭(学名:ardea insignis):是鸟纲、鹭科的大型迁徙性涉禽。高达127厘米。整体呈灰色,喉、腹部、臀、腋羽、腿内侧及颈下方的长饰羽均白色。比苍鹭体型大许多。有几根灰色及白色的丝状羽由顶冠而出。虹膜黄色;嘴灰色;脚灰色。比苍鹭体型大许多。整体呈灰色,有几根灰色及白色的丝状羽由顶冠而出,腹部及颈下方的长饰羽均白色。
迁徙种类。栖息于沼泽湿地、草原或宽阔的农田。常单个或成4-5只的小群活动。性胆怯而机警,见人即飞。飞行时两翅扇动虽然缓慢,但飞速却甚快。以水性生物为食,包括鱼、虾、蛙及昆虫等。分布于不丹、印度和缅甸
林斑小鸮(学名:athene blewitti):鸱鸮科小鸮属的一种鸟类。体型小而矮壮,全长20-23厘米,体重231-241克。没有耳状羽,飞羽及尾羽均有清晰条纹,白色羽毛则点缀蔓延。其头部及背部上的斑点较稀少疏落。胸部近乎全是深褐色,两边带有条纹,下腹部正中则没有花纹。在飞行时清晰可见黑色的胸斑纹。有一双大爪同,白色;面盘灰白;虹膜黄色。
栖息于相当开阔的干燥及潮湿的落叶林或茂密的丛林中,也喜欢在受人为活动干扰的地区建立觅食区。海拔高度在460米左右。日行性,通常藏在空心树干中。常在光秃秃的树干栖息地点静候猎物的出现。休息时尾羽会快速地左右轻弹,当追捕猎物时则摆动得更快。寒冬时会聚在树顶晒太阳取暖。主要以蜥蜴为食,小型啮齿动物、蚱蜢和其他鸟类的雏鸟为食物。分布在印度中部和高止山脉西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