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著名丞相
古代著名丞相有哪些?哪些能排进前10名?
【987排行榜结果简述】根据网友评选、第三方报告等大数据(截止至2021年十二月数据)分析得出,管仲、房玄龄、谢安、姜子牙、商鞅、耶律楚材、曾国藩、诸葛亮、赵普、伊尹入选了古代著名丞相的前十名,其中伊尹、姜子牙、管仲被网友评为十大古代著名丞相中的前三,具体十大排名信息如下:
TOP1 伊尹

伊尹,己姓,伊氏,名挚,一说为空桑人(今河南省杞县葛岗镇空桑村 ),二说为有莘国(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有莘国 ),还有说法出生于伊水,史籍记载生于洛阳伊川 ,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华厨祖。 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境内伊芦山是伊尹晚年隐居采药的地方,此山因之得名伊莱山,后演变为伊芦山。
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耕作于有莘国。经过成汤三聘之后,担任右相,联合仲虺辅佐商汤打败夏桀。商朝建立后。担任尹(相当于秦朝时期的丞相),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治理天下。积极整顿吏治,洞察民心国情,推动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历事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尊号"阿衡",辅政五十余年,为商朝兴盛富强立下汗马功劳。
沃丁八年(公元前1550年)、去世,卒年100岁,以天子之礼陪葬于亳都(今河南省商丘市)。 ,奉祀为“商元圣”,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
《毛泽东早期文稿》给予高度评价;“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可以效法)。生于专制时代,其心实太公(姜太公)也。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
TOP2 姜子牙

姜子牙(?—约前1015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称太公望、师尚父、吕望、吕尚。 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兵学奠基人。
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 ,成为周国军事统帅。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 灭商后受封于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为齐国开国之君。 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促成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病逝于镐京。
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 唐肃宗时期,追封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
TOP3 管仲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 。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子》一书题为管仲所作,有人质疑为后人托名。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 ,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 ,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杀。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策,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伐吴失败后,刘备于永安举国托付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概述图片来源:中华英烈祠。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堂弟。
谢安出身陈郡谢氏。自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使晋室得以存续。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 齐人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 ,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 ,一说今山东章丘 )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出身清河房氏。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

赵普字则平,是后周大将赵匡胤幕僚,并为其策划发动了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的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在宋太宗即位后,先后与太平兴国六年和端拱元年两度拜相,并先后策划了秦王赵廷美谋反案,打压兵部尚书卢多逊。

耶律楚材是字晋卿,号玉泉老人的汉化契丹族人,是在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被成吉思汗收为臣子,并先后辅佐成吉思汗父子三十多年,担任中书令长达十四年的蒙古帝国是器的政治家,并因其提出的儒家治国之道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
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道光末年官至侍郎。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太平天国进军湖南时,被任命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举办团练。后来组建起一支具有正规军规模的地主武装团练——湘军。咸丰四年发布《讨粤匪檄》。 率湘军出省作战,为清政府收复失地。为了强化镇压力量,他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新式枪炮。咸丰十年(1860年)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次年攻占安庆,奉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 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同治七年(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 (1870年) 在办理天津教案中媚外残民,受舆论谴责,回任两江总督,病死南京。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地主经世派的崛起,使清封疆大吏由权贵当权变为经世派当权,促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的变化。地方督抚力量的强化与离心倾向的加强。 他曾鼓吹并推进洋务运动,主张对外坚守“以羁縻为上”;对内修明政事,急求贤才,引进西方的军事和技术。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概述图参考资料: